大学生版《牡丹亭》:良辰美景“动”校园-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09 08:51: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版《牡丹亭》:良辰美景“动”校园

字体: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4月26日,江苏大剧院内,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正式首演。与以往青春版《牡丹亭》由专业昆剧表演团队演出不同,此次登台的是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伴奏队伍。

  该团队80%的成员都是00后,平均年龄不到22岁。在台上,这些热爱昆曲艺术的青年丝毫没有怯场。精彩的表演引发台下观众的共鸣。演到一些经典唱段时,观众们也跟着轻轻唱和,并拍手叫好。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无数年轻人被“圈粉”。在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中,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出任艺术总监。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指导学生们排练。历经近9个月的时间,他们以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为蓝本,精心呈现出《游园》《惊梦》《言怀》等一系列精彩折子戏。团队将学生们排练、演出的这一版称为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如今,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一场古老昆曲艺术与青春活力的奇妙邂逅,为传统文化传承掀开崭新的一页。

  “真诚期待通过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时代担当的青年人才。”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

  由东南大学等高校学子表演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获得成功。受访者供图

 传承昆曲的希望火种

  去年6月,22岁的哈尔滨小伙范宇鹏得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正在“招人”。他是东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从小,范宇鹏就热爱戏曲文化。小学的音乐课上,他第一次听戏。

  “听的是《空城计》,我现在还记得!”从那时起,范宇鹏就将唱腔独特、词曲精美的戏曲艺术作为课余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培养。每一年春晚的戏曲节目,范宇鹏都会看上很多遍。他时不时按下暂停键,模仿那些演员的身段、唱腔。

  进入东南大学后,他参加学校的戏剧社团,很快成为主力。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伴奏团队将完全由在校大学生构成,这一消息让范宇鹏十分激动,当即报了名。

  像范宇鹏这样的学生共有50名。他们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29所高校。

  这些学子共赴“良辰美景”之约,显得青春、浪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这些在校大学生所在地区、课程安排各不相同。那么,如何筹备这场演出呢?

  对此,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联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利用暑假、小长假与周末的时间,将这些年轻人全部带到苏州进行排练。

  “这样的‘文化长征’异常辛苦,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为何要坚持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表演呢?”面对提问,白先勇回忆起他情系《牡丹亭》的缘由。

  白先勇表示,20多年前,鲜少有年轻人喜欢听昆曲。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京剧。倡导忠孝节义的京剧引发世界各地不少青年的共鸣。而作为昆曲代表,《牡丹亭》则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白先勇看来,《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更能引人入胜。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迅速传播后,也登上国际舞台。该剧多次在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进行演出,大获成功。

  “这些国家的观众是很挑剔的。但是《牡丹亭》跨越语言、跨越国界、跨越人种,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白先勇分析,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以高校学子为主的年轻观众群体的追捧与接纳。他认为,高校学生文化素养较高,对高雅艺术的接受能力强,是传承昆曲的希望火种。

  如今,一些大学生不再是台下的观众,而是成为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将更加深度链接昆曲。  

  为何会有“4个柳梦梅、6个杜丽娘”

  排练时,赵天为也曾感受到压力。“大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的昆曲演员,没有从小到大的‘童子功’的训练。身段、唱腔都不过关。”面对困难,赵天为选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她按照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出场的人物角色,将学生分成小生班、旦角班等多个小组,进行分组排练。在她的努力下,青春版《牡丹亭》的原班人马组成强大的“导师阵容”,为各个小组的学生展开“一对一”指导。

  21岁的陕西姑娘张馨月是东南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大三学生。她爱听戏,也能跟着哼唱。“真正排练之前,我感觉自己是‘资深票友’,唱得还蛮准的。”进行专业排练后,张馨月才感受到从听众转变为表演者时的不易。

  她在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中饰演大花神一角。平日里,张馨月要穿着大大的厚底靴进行演出排练。一边控制台步,一边还要唱词……最初登台的张馨月感到非常不适应。

  为了不耽误进度,她在寝室里摆了一面镜子。每天晚上,她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台步,希望能在正式排练期间拿出好的表现。

  训练虽辛苦,张馨月却乐在其中。通过这次表演,她结识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同样热爱戏曲的大学生。广州大学的学生李璇成为张馨月的闺蜜。在李璇身上,张馨月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周末从广州出发,坐几个小时的高铁赶到江苏。这样的行程,她一个月就有4次!”

  在学生的互相鼓励下,整支团队“顶了下来”,表演水平也得到提高。“每一个孩子表现都很好!”赵天为表示,在常规的表演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由一个演员来扮演。但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白先勇和赵天为并没有选择墨守成规。

  “借着昆曲中每一折之间转场的间隙,同一角色是不是可以由不同的演员出演?”最终,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有“4个柳梦梅、6个杜丽娘”。

  排练之余,88岁的白先勇也会给孩子们讲述《牡丹亭》的文化与历史。此外,赵天为会邀请各个高校的相关教授来排练组“开讲座”,为孩子们上“文化课”。

  通过这些“文化课”,张馨月了解到汤显祖的创作与生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这4部作品中皆有梦境,因此得名。”张馨月说,或许,这也是汤显祖凝结其毕生心血的人生之梦。

  琵琶演奏者、苏州大学学生张早早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魅力。无论是排练还是“文化课”,她都能感受到昆曲的韵味。张早早会在排练时录音。课后,她反复听,反复打磨弹奏技法。“昆曲有着让人越听越爱的魔力,而器乐则在托举这份美。”

  赵天为介绍,排练从最基础的早功开始,压腿、练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反复雕琢。而“文化课”内容涵盖昆曲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让学生们在提升表演技能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昆曲的文化底蕴,从而在舞台上更生动地诠释角色。

  无限接近属于自己的青春梦

  历经近9个月的苦心创排,当大幕拉开,舞台上,青年学子们华服加身,依次登场。他们用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古老的昆曲艺术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任研佳参演花神。在她看来,花神既是杜柳情缘的守护者,也是生死轮回的叙事者,于数字时代再现古典意象,既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探索,更是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演出结束,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绝伦!演员们将昆曲韵味与角色情感完美融合,让我真切感受到昆曲艺术与青年力量的碰撞。”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陈艺璇激动地说。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神绮悦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忠实粉丝,在欣赏了校园版的演绎后感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彰显着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忱。他们用青春的活力为古老昆曲注入新鲜血液,以当下视角重新解读经典,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独特魅力。”

  在演出现场,记者发现有许多海外青年看戏看得也十分入迷。22岁的法国姑娘哈尼亚是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留学生。以前,哈尼亚没有听说过《牡丹亭》。

  看完表演以后,她不敢相信这是由一群同她年纪相仿的大学生表演的作品。“他们太美了,无论是服装还是表演……”虽然哈尼亚的中文流利,但有些唱词她还是理解不了。让哈尼亚感到贴心的是,现场有唱词原文与英文翻译。

  “这部剧就像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的是,《牡丹亭》更加浪漫,他们用爱情战胜了死亡!”哈尼亚表示,未来,她会听更多的中国戏曲,去理解更多中国的文化。

  白先勇看着舞台上这些年轻的面孔,欣慰地表示:“这群大学生大部分不是昆曲专业,基础较弱,在短短几个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能够基本掌握这门高深的艺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生难忘的文化经历,对他们的激励是巨大的。”

  他强调,昆曲曾因观众老龄化陷入传承困境,培养年轻观众是拯救昆曲的关键。“昆曲进校园”成为推动昆曲传承的重要战略,此次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青春版的延续与升华,剧本萃取精华,由资深艺术家一对一授艺。大学生参与演出,不仅是舞台表演,更是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在演绎中领略昆曲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让古老昆曲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浙江昆剧团导演、一级演员汪世瑜动情地表示:“我是一个昆曲老人,85岁了,感到非常幸福。作为前辈,我们都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快速成长,就和曾经前辈对我们期许的那样。而他们能从‘白胚’成长这么快,我非常欣慰。”

  “要把对昆曲这门传统艺术的发扬视作一种使命,不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要把昆曲从校园带到大众中去。”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表示,这次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希望越来越多优秀文化热点进入我们的生活”。

  参演的学生有最深的领悟与体会。澳门理工大学学生程诚说:“这段经历让我得以领略昆曲之精妙与深邃,更启迪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艺术没有终点,只有无限接近,而我们也在无限接近属于自己的青春梦。”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王俊茜说,“谢谢为我们创造这场青春梦的老师们,谢谢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